您的位置: 首页 >校务公开>党建工作>详细内容

党建工作

撷阳光缕缕 暖花儿朵朵
—我校市师德标兵杨昌兰事迹介绍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7-11-14 00:00:00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   

2000年大学毕业,她已在这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17年。17个寒来暑往,无论是在哪个年级,无论是在哪个岗位,她都能秉承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”的精神,将爱的阳光洒向她的事业。她甘守三尺讲台,争做“四有”老师,用辛勤的汗水和不凡的智慧谱写了一个个平凡却感人的篇章。城东镇“特聘教师”、优秀共产党员,海安县“骨干教师”、“新长征突击手”、“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”,南通市“优秀班主任”是对她不懈努力的最大褒奖。她就是海安开发区实验学校的杨昌兰老师。    

   

关怀至心,心尽暖    

杨老师喜欢作家林徽因的诗句“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,正中擎出一枝点亮的蜡,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,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。”她明白,热爱学生是教育的灵魂,是教师的基本要求,是教育的初心。身为教师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,关爱每一位学生,才能教好学生。    

陈丽是杨老师曾经的一个学生。该生家庭非常贫困,为了生计,她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,她从小只能和年老体弱的爷爷一起生活。性别的差异,外加文化水平有限,爷爷无法在童年时候及时给她成长的帮助。在小时候,她经常受到校外混混的欺凌,却没人给予她及时的关心和支持。幼年的这些经历造成了她在心理非常的灰暗,进入初中后,她习惯于否定一切,怀疑一切,敌视一切,外加自卑、自闭、偏执,班上的同学都对她敬而远之。知道这些情况后,杨老师没有放弃该生,她经常找些合适的机会和她交流沟通,指导帮她走出心理的阴影和学习的困境。一天,该生突然肚子疼得连站都站不住。杨老师不假思索,立即将她送往医院。经过医生检查,需要立即做手术。杨老师忙前忙后,帮她办好住院手续,陪伴该生直到家长赶到医院。陈丽因生病掉下来的课,杨老师总是利用课外的时间帮她辅导。就这样,陈丽的心被慢慢地感化,人渐渐的变得活泼开朗起来,从此开始积极地生活和学习。她的人生观、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的、可喜的变化。    

《学记》中也有记载:“知其心,然后能救其失也。”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、学生的心灵,才能发现学生的需要、学生的兴趣爱好、学生的性格特点,以及学生的特长与不足。杨老师深知,只有通过对每个学生细致地观察,与学生、家长及时地沟通去了解学生各种外在、内在情况,才能对症下药,给予“教育爱”。    

   

精诚至花,花拥春    

“认真做事,只能把事情作对;用心做事,才能把事情做好。”这是杨老师的座右铭,朴实的话语流露出她对师魂的理解,并且作为她砥砺前行的准则。    

在日常生活中,她一贯严格要求自己,处处以身作则,做学生的表率。要求学生做到的,她自己总能首先做到。比如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,她首先做到及时批改每一份作业和试卷。下午刚进行完的数学测试,为保证第二天早上把试卷发给学生及时反馈,她会不辞辛苦,连夜批改。第二天一早,当学生们接到批注分明的试卷时,个个都感到非常惊讶,非常感动。这样的坚持,带给学生的是一种无声的语言。作为杨老师带过的学生,他们都知道在杨老师的班里,最先要养成的学习习惯就是“当日事,当日毕。”    

有倾心付出,就会收获学生的回报。学生亲其师,自然会信其教。工作这些年来,杨老师多年担任毕业班教学和班主任工作,她深知教学成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接下来进一步的深造。鉴于此,她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,每天早晨从踏进校门起就像是一个上足了发条的闹钟,不间断地完成各项事务。而在学校没来得处理完的工作,她会在下午放学后带回家晚上继续完成。上小学的女儿总是不解地问:“妈妈,你们校长为什么给你们布置那么多的工作?”她总是笑笑说:“没有呀,是妈妈想把事情做得更好。”每天忙完都已是深夜,而第二天又早早地踏进了学校的大门。老师的率先垂范,也给了班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,从而形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。她所带过的班级班风淳朴,学风优良,班级凝聚力强,先后被表彰为城东镇“优秀团支部”、县“优秀团支部”、县“先进学生集体”、市“先进学生集体”。    

杨老师说,她看过李镇西老师写的《做最好的班主任》,其中有一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里“请给我一个班,让我做班主任。”其实班主任的的工作总是琐碎的,也是最容易磨灭老师的耐性的,但是时间长了,她却发现班主任是甜蜜的“苦差事”。杨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日记中曾写到:师魂是众里寻他千百度,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期待,是走过山重水复,那一眼凝眸的喜欢,是根植在岁月深深处,生命充满活力的模样,是岁月长河中,梦牵魂绕的精神家园。    

   

匠心至微,微显著    

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唐昌盛认为,作为思想的实践者,会不断经历着“思想、实践、思想、实践”这一看起来简单却又复杂的认识论模式。而每一次经历“思想、实践、思想、实践”的螺旋上升的过程,就是自身专业发展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,就是推进学校、学生、教师获得新的发展与提升的过程。杨老师深刻地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,并与日常教学实践结合起来,在教学科研的路上不断追求卓越,走向成熟。    

在教学工作中,她始终以当一名优秀的教师作为她努力的方向。一个好的教师不仅仅要了解如何去教,更应该清楚学生怎样去学。为此,她积极钻研教材教法,并根据学生实际,制定教学计划,确定好教学重难点,认真备好每一节课。为了了解学生存在的困惑,她利用课余时间主动走近学生,和他们交流探讨,从而获得学生的最新学情。这样的作法保证了她在上课的时候,更有的放矢,课堂效率更加高效。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且灵活运用已学过知识,她精心准备具有难度梯度的训练题,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“吃饱,吃好”。对于学生的课堂反馈,作业完成情况,她会做详实的记录,并认真地总结反思,并将反思的结果应用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。也正是由于这些年的潜心积淀,外加同行专家和学校领导的指点,她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:她提倡学生主动设问,积极思考,让学生“动”起来,让课堂“活”起来,做到以学生为主体,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,在学习活动中发展。在她的课堂中,学生不再是看客,而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。    

此外,她珍惜每次外出学习、优课评比的机会。在教研室举办的教师基本功竞赛中,多次获县、市一等奖。在全县初三数学主备课活动中,她执教的《垂直于弦的直径》一课,翻转了常规课的教学模式,获得前来听课的专家、老师的一致好评。在南通市教研室举行的教学研讨活动中,她执教了《二次根式的乘除》一课,再次收获县外专家、老师的肯定。

千言万语汇集到这样的画面:在偌大的教室里围成几个小组,桌子上整齐地放着一叠课本。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每个学生稚嫩的脸上,杨老师站在学生之间,组织着教学。学生时而讨论,时而作业,时而倾听,她走进学生的心里,走进每一颗向上的心灵。在师德的恩泽下,健康的学生,温暖的课堂,有如童话一样,悄悄的喧闹,长久的静美。她习惯了这样的教室,也习惯了这样的课堂,好像一切都像开往春天的地铁,她带着丰盈的师德,带着这些笑脸,抵达春色如许的花园。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